理性对待胶原蛋白

284 浏览



近来,胶原蛋白在我国的美容养生界成了热门话题。各方褒贬不一。关于胶原蛋白的纷争究竟从何而起?是不白之冤还是其他?


靠科学依据还是靠想当然

1、人类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蛋白质研究史可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赫胥黎将“类蛋白”物质正式宣布为“生命的物质基础”;人类研究胶原蛋白至少也有60年的历史。回顾研究蛋白质的历史,是真理与谬误的颇有争议的历史。经过无数科学家科学实验和理性思维一步步推进,不断提高对蛋白质的认识。

2、蛋白质是一大类由多种氨基酸构成的人类主要营养物质。胶原蛋白是蛋白质中的一种,占据人体蛋白质总量的25-30%, 含有许多在其他蛋白质中鲜见的羟脯氨酸、羟赖氨酸。即只有以羟脯氨酸和羟赖氨酸为其特征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才是胶原蛋白。不是所有蛋白质都是胶原蛋白。幸好全盘否定胶原蛋白功效的人还是承认皮肤中主要的成分是胶原蛋白,但只是只字不提胶原蛋白的特征氨基酸是羟脯氨酸和羟赖氨酸,岂非咄咄怪事。

3、据实验检测,鸡蛋的蛋白中不含羟脯氨酸,即不含胶原蛋白。阿胶就含有羟脯氨酸,即含有胶原蛋白,可达60%。显而易见, 不含羟脯氨酸的鸡蛋对皮肤的帮助是无法比拟富含羟脯氨酸的胶原蛋白。

4、不妨探讨可否从人体自身合成胶原蛋白。人体从自身脯氨酸和赖氨酸合成羟脯氨酸和羟赖氨酸应该是最直接的途径。据北大医学教材“生物化学”所载, 人体细胞内质网中的脯氨酰羟化酶、赖氨酰羟化酶可将脯氨酸、赖氨酸催化生成羟脯氨酰或者羟赖氨酰残基。此羟化过程需要氧。又需要维生素C激活此类羟化酶。否定胶原蛋白的人也承认,人体的胶原蛋白每年都在流失。这意味着随着年龄增加能够起催化作用的羟化酶也逐渐不足,合成胶原蛋白的能力在下降。况且人体在合成的同时也在发生分解代谢。既然依靠自身合成的条件不足,食用含有比较丰富、稳定的羟脯氨酸和羟赖氨酸的胶原蛋白,进行外源补充有何不可。

5、大分子的蛋白质不容易消化吸收,需要蛋白酶的帮助,降解成小分子,才容易吸收,年纪大或其他原因会导致蛋白酶不足,不利于依靠自身来降解。猪蹄、猪皮和牛筋中含有胶原蛋白,但需要炖得很烂,使大分子的胶原蛋白降解才容易消化吸收。但在补充这些动物胶原蛋白的同时,由于未经分离纯化.也会吃下过多脂肪和胆固醇,对减肥、美容及健康都是不利的。

6、有报导同样的蛋白质,降解成多肽、寡肽(即不多的氨基酸所构成的蛋白质片段),直至氨基酸,其吸收效率最好的是肽,蛋白质因其分子量太大不易消化吸收,而降解到氨基酸,则因质点数增加了,渗透压大了的缘故,也不利于消化吸收。 Iwai 和 Ohara 教授都报导了, 服用鱼胶原蛋白后, 血液循环系统的胶原多肽水平显著提高, 进一步否定了传统生理学上认定的蛋白质最终被降解成氨基酸才能进入循环系统。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很多新的研究成果正在对传统的知识进行修正和补充。怎能抱着二十年前的教科书的知识,墨守成规想当然来信口开河呢!还是与时俱进跟踪新的科研成就吧!  

7、法国罗赛洛(Rousselot)公司,是世界上著名的生产胶原蛋白的大公司,该公司有进行胶原蛋白多肽产品对肌肤改善作用的双盲及安慰剂的对照试验。有公布其多种试验方法和试验结果的对比数据,通过33名40-59岁妇女在冬季每天口服含有10g胶原蛋白的饮料8周,提高肌肤持水性28%,抚平26%的肌肤细皱纹并且预防了新皱纹的形成,使肌肤的柔韧度增加19%。有引用包含利用示踪原子C14所做老鼠试验以及鱼Ⅰ型胶原蛋白对皮肤性质的临床影响等的多篇参考文献。如果你质疑他们的结论,那最好要有临床试验数据来回应。

8、人的皮肤有三层: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最重要的是真皮层,真皮层中75%是胶原蛋白,每年以1%-3%速度在流失。胶原蛋白是支撑皮肤不至于塌陷和保有弹性的重要物质,因此随着胶原蛋白的流失易于产生皱纹,补充胶原蛋白就成了美肌养颜、保护皮肤很合适的选择。Shigemura教授的动物细胞实验表明,外源添加二肽脯氨酸和羟脯氨酸能够显著促进皮肤细胞增长。

9、人的骨骼,主要由两部分构成:胶原蛋白和羟基磷酸钙。胶原蛋白相当于钢筋混凝土的钢筋,钙相当于水泥。两者相结合,才能更结实。可见胶原蛋白对强筋健骨也是很需要的。

10、构成完整的蛋白质,有个木桶效应.多种氨基酸有如木桶的多块木板,某种氨基酸不足,就会导致只在短板的地方按比例形成蛋白,而过多的其他氨基酸,由于不成比例造成浪费。缺羟脯氨酸和羟赖氨酸,对于要形成胶原蛋白就成了短板。

11、胶原蛋白中确实缺少色氨酸,是不完全蛋白质,但并不影响成为胶原蛋白,不影响满足人体补充胶原蛋白需要,怎么能说成更差。服用胶原蛋白产品的人,如果只吃胶原蛋白来代替一切蛋白质的话,那当然有片面性。但一般补充胶原蛋白的人,不至于连一般的鸡蛋和肉类等其他蛋白质都不吃了。实际上从不同的途径食用含多种氨基酸的产品,也就是混合食用,以互补来实现平衡,达到形成完全蛋白质的要求。其实也有些厂家就在其产品中有意添加缺少的氨基酸促使其多种氨基酸的比例更为平衡。

12.我国对胶原蛋白的基础研究还很不够,我们还需要有更多从事胶原蛋白专业性研究的专家学者,以他们辛勤劳动所获得的严谨的科学数据,客观地澄清其功效,避免用想当然的振振有词来误导消费者。


“假作真时真亦假”

胶原蛋白产品在欧美日等地已是很普及,很成熟,很受欢迎的产品。他们大量向中国进口胶原蛋白,尤其是鱼胶原蛋白。一个功效客观存在国际公认的产品,为何在我国变成受争议,受讨伐的产品呢?究竟问题在哪里?从科学依据上可以肯定胶原蛋白有功效,但并不能够保证在市面上贴上胶原蛋白标贴的产品就有功效。原因很简单,我国市场上的胶原蛋白既有含量很高的产品,也有含量只有几十分之一的产品,有的用一般蛋白质来偷换成胶原蛋白,恰恰可用便宜的鸡蛋清偷换成胶原蛋白。胶原蛋白口服液,有的瓶上标签标示的胶原蛋白含量与内容物的实际含量相一致,有的内容物只有标示值的几分之一。吃胶原蛋白含量很少的产品,怎么能产生足量的胶原蛋白产品所能产生的功效呢?此外,并不是胶原蛋白吃得越多越好,确实吃过多是会代谢出过多含氮废物,加重肾脏的负担.但这并不只胶原蛋白有此问题,其他蛋白质食用过多也会代谢出过多含氮废物,照样有此问题。

由于生产弄虚作假产品的厂家,不光胶原蛋白含量不足,还作出快速见效的不切实际承诺。言过其实,名不符实,而且价格严重虚高。问题是即使假货橫行,但总还有真货,真货总还是有功效。而消费者没有检测手段,没有掌握第一手的数据,真假难辨。这就发生如“红楼梦”第一回所写的“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面对鱼龙混杂,舆论又不分青红皂白的抨击,真货自然受到冲击,受到牵连。消费者容易将真货也当假货。越是假货,成本越低,越有可能大肆炒作。其后果是“劣幣驱逐良幣”。

近来,在报刊和电视上有某些专家慷慨激昂数落胶原蛋白的不是,制造出胶原蛋白无用论,所有胶原蛋白产品,不管真、假,通通都无用无疑。若是假货受抨击取缔那是咎由自取,应该受到遣责。若是真货却因无用论蒙受冲击,实为可悲、可惜。难道不该为之喊冤叫屈吗?不分青红皂白全盘否定胶原蛋白功效,其实际效果是既误导了消费者,也伤害了生产真货的厂家,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好在许多消费者已亲身感受到胶原蛋白的功效,已是回头客,他们只会一笑置之。


不要让创新者躺着也中枪

近年来,随着国际上对疯牛病,口蹄疫和禽流感的恐惧,我国各地开发出更有安全感的鱼胶原蛋白产品,取得可喜的进展。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大国,在全球化时代,我国各地兴建许多大型的水产加工厂。鱼肉向国外超市出口的同时,产生大量的鱼鳞、鱼皮等副产品,这是很宝贵的资源。起初只作为粗原料被国外收购去再加工。后来在我国政府的支持下,科研人员采用现代化的分离纯化技术,进行综合利用,从中提取出高技术附加值的鱼胶原蛋白精品。随后又进一步开发成鱼胶原蛋白终端产品。不少工厂每年都以好几百吨的规模向日、美等地出口。开发这些深加工的产品,能解决就业,给国家纳税,出口创汇,转型升级。过去没有这些大型鱼品加工厂,没有如此集中的原料可供开发,也缺少现代化的分离纯化技术,尤其也没有如此大的订单。因此,现在有这样来之不易的创新产品,创新产业,不是很值得保护吗?为什么要自己抹黑自己呢?好在我们一些生产胶原蛋白厂家在我国有争议的舆论环境下泰然处之,继续大量出口;好在国外的进口商他们相信科学依据和消费者的认可,没受到我国一些“专家”说三道四的影响。

开发一个具有创新性的产品,需要做许多科研工作,实现产业化、商品化和开发其应用,这是个系统工程。在快速暴富的浮躁心态下,踏踏实实从事实业兴邦,实属不易。但愿我们的舆论为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提供正能量。国外能开发胶原蛋白产品用于美肌养颜、强筋健骨,卖得那么好。我们的科普作家,我们的媒体,要普及正确的科学知识,对市面上的胶原蛋白产品要区别对待,既要抨击假货弄虚作假;也要使真货为公众健康造福,使这个产业健康发展。我们还要创造一种宽松的舆论氛围,让真正的专家可以实事求是说明真相,澄清是非;而不要用搞运动、起哄的形式来毁掉一个利国利民的行业。

各个国家对食品的管理体制有很大不同。国外较好的办法是“轻审批,重监管”,我们是“重审批,轻监管”。我国政府目前正在改革,逐渐取消一些束缚产业发展的行政法规,也在加强检测监管。这是很必要很有意义的事,既有利于反腐败,也有利于支持创新,最终有利于消费者。实际上,我国对测定羟脯氨酸和多种胶原蛋白产品已制定了多种国家标准,我们已有必要的门槛。其实我国每次出现食品质量问题,主要的还是我们经常性的检测监管做得很不够,当然监管检测的工作量很大,很有难度。可否以发展第三方检测,在厂家自律的基础上,加强行业的自身监管。

我们的舆论导向,我们的监管体制,应该有利于鼓励、支持和保护创新。总不能在消除弄虚作假现象时,伤及无辜,不要让创新者躺着也中枪。

文章来源:“高科技与产业化”2013年07期。作者:陈嘉彦教授


这里已调用系统的信息评论模块,无需修改!
这里已调用系统的评论列表模块,无需修改!

联系我们

contact us